冬棚養蝦模式的弊端
(一)養殖周期長,養殖難度高
冬棚如果養得好,有“賺錢如賣白粉”之說。但是冬棚要養得好,也不是簡單的事情。冬棚養蝦的環境比較獨特,養殖周期比較長,投資成本高,風險性也大。
(二)通風差、光照差,空氣交換量少
冬棚養殖通風條件相比外塘較差,且冬季光照條件差,水體藻類等光合作用較弱,產氧能力比較低,再加上不通風,空氣交換量少,如果不及時采取增氧措施,很容易造成缺氧現象發生。
(三)氣壓低、溶氧低、水溫低
蓋了棚后,棚內需要保溫,棚內空氣對流差,因此氣壓也會相對偏低。如果棚內溫度較高,天氣很好、光照適宜時,可以適當把棚的兩側掀開,加強空氣對流,從而適當增強氣壓。視具體天氣情況而定:比較好的天氣棚兩側可以掀開面積大一些,一般天氣可以掀開小一些,如果是有冷空氣,則需要密閉,但要注意開增氧機以及人為增氧。
(四)水溫分層、水色分層、溶氧分層、pH 值分層
(五)亞硝酸鹽偏高、氨氮偏高、硫化氫偏高、甲烷偏高、重金屬偏高
由于棚內有水霧阻擋,陽光相對弱、水溫低,水自凈能力差,微生物活躍度降低,有機物易積累,導致冬棚水體氮循環比較緩慢,所以氨氮、亞硝酸鹽偏高是冬棚養殖的一個通病。
(六)水難肥、苗難放、水難養、底難改、殼難硬、病難控
在了解了這些冬棚養蝦的優缺點之后,那么冬棚養殖管理應該注意些什么呢?
冬棚養殖管理的注意事項
(一)冬棚建設的注意事項
如果不親眼目睹這些搭棚人,就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價值。搭建冬棚是一個過程,各個環節(全覆膜等)都是相關聯的。因此搭建冬棚,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:
1. 冬棚搭建時留有進出風口和日常投飼進出口,以便后期日常操作。
2. 冬棚膜要保持完整無損,經常檢查和修補大棚,避免大風吹壞,同時,及時導流棚頂積聚的雨水;
3. 冬棚搭建時要防止觸碰到水車增氧機以及刺破地膜造成漏水;
4. 一般冬棚養蝦水位較深,易出現水溫分層、水色分層以及溶氧分層,加強水體縱向和橫向的攪動是避免產生分層的有效方法。

(二)養殖管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
1. 清塘
9月份翻底曬塘,用水槍沖洗塘底,還要充分曬塘,曝氣氧化,消除其殘留隱患,能翻塘最好。如池塘pH值偏低,消毒前可用適量的生石灰拋灑(通常每畝用5~6公斤石灰可使pH提高0.2~0.3),然后進水30公分,2天后,再用強力氧化殺菌劑 如漂白粉、二氧化氯等)清塘消毒。
2. 育藻·保苗
至少提前十天進行肥水培藻。一次性將水位加到最深,這樣肥起來的水才穩定,最好水深達到1.8米左右為好。在進水的過程中,防止野雜魚蝦等生物混入池塘。肥水期間,每天開增氧機3-4次,每次1小時。用有機酸解毒全池潑灑,2~3小時后即可肥水。 肥水用藻+菌+有機肥。當池塘水肥起后呈茶褐或嫩綠、黃綠色,待水色穩定2天后,準備放苗。放苗前,用潑灑解毒以及抗應激產品,半個小時后放苗。視肥水情況,可以多次肥水,確保肥水效果的良好。
3. 塘口管理及水質檢測
冬棚養蝦的基本管理包含日常巡查和水質監測。日常巡查主要內容有:增氧機、鼓風機等設備是否正常運行,冬棚是否有破損和松動,人員操作是否到位,以及池塘內可直接觀察的其他問題;水質監測是指水溫、pH、溶氧、亞硝酸鹽、氨氮以及弧菌等水質指標日常檢測,特別是弧菌的監測。
4. 溶氧管理
保證溶氧充足:配置葉輪式或水車式增氧機,增加底氧,每天晚上都應開增氧機,特別凌晨4時至7時最容易缺氧。此外,在養殖到中后期,以及雨天、陰天應及時開機;中午適當開機,建議每7-10天使用一次 增氧劑。
5. 投料管理
量:控制投餌量,同一量可維持2~3天后再加量,采取少量多次投喂。
質:投喂優質配合飼料,中、后期投料“寧少勿多” 、“少量多次,每口塘設置料臺2-3個,以1.5小時基本食完蝦料和 80% 的蝦飽胃為標準。
拌料:采用拌料,增強誘食性,拌入乳酸菌、酵母菌,促進消化吸收;用多維、免疫多糖和保肝護肝藥品內服,緩解肝臟壓力,提高免疫力。
控料:水質變壞,溶氧偏低,有害物質超標,溫度驟降,蛻殼期、陰雨天、發現病兆等,可酌情減料甚至停料。